獅子,在中國與傳說中的龍、鳳、麒麟并列為四大靈物。獅子的形象,在中國遍布通都大邑或窮鄉僻壤,有鎮守門庭的威武石獅,有形態各異的橋欄獅子雕刻,還有喜聞樂見的民間舞獅等等。獅子文化深入于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,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民俗事項,蔚為大觀。歷史上,在歐洲南部、西亞、印度和非洲都有獅子分布,而中國的自然環境不產獅子。在先秦文獻中,《山海經》記載的多種動物沒有獅子形象,漢代以前的裝飾工藝沒有出現獅子樣式,而中國境內至今沒有發現獅子化石,對于中國來說,獅子是典型的外來之物。歷史上,獅子傳入中國,主要有三種方式:一是民族交往中的口耳相傳;二是作為活體實物的進貢貢品,三是作為瑞獸符號隨佛教傳入。漢代以前,中原地區的人們在與西域民族的交往交流過程中通過口耳相傳,得知了獅子這種動物。獅子傳入中國的另一重要途徑是,傳承佛教同時進入中原地區。佛教當中最為常見的是“作師子吼”一語,只有佛菩薩、高僧、神僧,才配稱為獅子一樣的勇猛的弘傳佛教的大士。佛經中多有講到獅子,東漢所譯佛經中幾乎皆使用“師子”表示獅子,西域貢獅的影響和佛教的流傳相輔相成,獅子的名聲旋即傳遍全國。
匯豐銅獅子
中國人崇拜獅子,有如“葉公好龍”,即只喜歡獅子的符號化形象,而并不喜歡作為活體實物的真獅,正如明代陸容所言:“此無用之物,在郊廟不可為犧牲,在乘輿不可被參服,宜勿受。”所以,在歷史上,貢獅在中國命運多舛,或被遣返,或被囚禁,如北魏孝明帝時波斯贈給中國一頭獅子,六年后獅子就被遣還。直到清代人們依然將活獅當作稀罕異獸來看待??梢?,中國人喜歡的不是兇猛猙獰的西方真獅,而是臆想中的、經過中國化改造的理想型獅子,中國獅,即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之獅。中國獅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,這一過程實際就是西方獅的中國化歷程,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果,獅形的演變主要分為三個階段:神異化,寫實化,世俗化。于中國民間來說,獅子被廣泛認同并發展到民間舞獅,一個重要原因是獅子作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的坐騎,其形象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,被視為降妖除魔的瑞獸,這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民間傳說中多有提到。